工作动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南方考察见闻之二
作者:admin  点击数:3  日期:2009/05/31
     --借风驶舵学浙大
    考察学习第一组在路馆长的带领下,重点参观考察组了江南大学、宁波大学和浙江大学。所到之处感觉到的是各高校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看到的是各学校档案馆事业蓬勃向上的景象,特别是各自管理理念的改变,各具特色的档案馆建筑、先进的硬件设备及管理模式,固定资产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都留给考察学习小组成员以深刻印象,是我们学校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特别是浙江大学是此次考察的重点。浙大档案馆成立于1989年1月,正处级建制,它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保存提供利用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馆内设有收集指导办公室、保管利用办公室、特种档案办公室、信息开发办公室、编研展览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现有人员21人,馆舍面积3300平方米,库房1600平方米,配置了900立方米手动密集架,馆藏档案143953卷、204823件。2005年开始,档案馆自行研发了党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录入可供查询的档案目录数为118万余条,全文52万余个,可供门户查询的档案目录数为59万余条,全文8万余个,其中可供查询的档案专题目录数为5万余条,全文2.5万余个。
1.档案编研与展览工作成果丰硕。该馆挖掘馆藏资源,发挥档案的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创编了体现办学特色和高校档案特色的《浙江大学馆藏档案》系列年刊;出版了以馆藏历史照片为主的《浙江大学图库》光盘,完成了人物肖像与生平成就介绍并茂的《百位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名家》的课题;拓辟了《俊彩星驰》院士长廊和《浙江大学馆藏档案展》陈列室;将著名园艺专家沈德绪教授个人档案收集进馆;编办了《竺可桢纪念馆》《浙大西迁办学历史》等网上展览。
2.档案服务领域拓宽,手段创新。先后为名师和校友制作成绩册600多册,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制作《竺可桢与浙大》《竺可桢・1938》等专题片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历史画面。
3.校史馆文化教育功能拓展。加大校史馆的建设和管理,聘用专人负责校史馆的全日开放。由大学生组成的“求是文化宣讲队”担任校史馆的讲解。开馆以来,累计接待6万余人次。
4.集成式数字档案馆水平先进。2006年4月,该馆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部门预立卷系统正式启用。这标志着该馆在全国高校率先全面实施了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该馆已完成浙大、杭大、农大、医大4个全宗馆藏成绩册的数字化,共扫描70余万幅;行政党群类档案数字化19万余页。仅档案数字化一项学校投资50万元。目前,该馆正在为实现档案馆与校内各部门以及院、系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而努力。
 
     与知名高校的工作相比,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差距,也得到了诸多启示:
1、加大措施,加快档案数字化基本建设步伐。 从整体看,我校自05年档案馆成立的以来,在短短的四年中数字化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电子双轨制归档开始执行,经过两年的兼职档案员培训和对口解决问题,其数字化归档程序运行良好。但健全和完善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应根据馆藏特点和利用需求,结合档案馆人员、设备、资金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我馆的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将能够反映馆藏特色或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按照由近及远、由利用频繁到利用稀疏、由特色到一般的原则,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为以后建数字档案馆打好基础,提供服务。
 2、整合管理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我校的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都是在各自独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上或本部门的局域网上运行。各系统分属不同的部门,信息格式不统一,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系统也不兼容,信息难以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因此,应推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把文件的形成、运转、处理、管理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尽快建立与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链接,使档案馆成为学校综合资源收集利用中心,为学校和社会提供资源检索的便利。
 3、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我校属新合并院校,许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和实物档案散落在部门和个人等手中,应继续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展开收集、征集和搜集,千方百计增加馆藏拥有量。
 

Copyright © 山东理工大学档案馆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255000)